-
企業里不應存在的四類人
- 來源:創粵本部
- 作者:姜峰
- 字體:大 中 小
- 點擊:7066次
文章標題:企業里不應存在的四類人 供稿:燃氣、頂管、非開挖工程公司 作者:姜峰
一個企業的健康發展,需要全公司各崗人員的到位配合,互相協作,特別是在當前創先爭優活動深入推進之際,更需要每位員工盡心盡責地對待工作,只有這樣,才能做出業績、取得成效。但是,不可否認的是,在不少企業中,總會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人,在企業演繹的優美樂章中彈奏出不和諧的音符,破壞了工作氛圍,影響了團結。這幾類人的所作所為,既無益于企業的發展,也不利于自身的成長成才,應引起我們的重視。
一類是得過且過之人。一般來說,這類人只要不談工作,不管是分析個啥問題,都能可圈可點地說上幾點看法,提出幾個見解,顯得很有能力、很聰明,但一面對工作,不論做什么,那就僅看眼前、只管現在,多一分不做,遠一點不想。“咱也不提干、不當先進模范,恁操心干嗎?”“這就行了,明天再說唄!”“應刻是那個位置吧,具體我也說不太情楚。”“大概、好像、差不多”這些詞語,永遠是掛在他們嘴邊的口頭禪,也是他們對工作的真實態度。不知何為敬業,也不會下功夫為企業的各項工作想辦法、出創意、提建議的他們,難免會影響周圍少數意志不堅定員工的上進心。對于此類人,建議可加大對企業內部先進人物的宣傳力度,大力營造“明星文化”氛圍,通過激勵的作用,讓他們在感受與體會中慢慢產生出榮譽感,變得積極起來。
二類是拖拉疲沓之人。這類人,一天能干完的活,若不催促盯緊、不檢查督辦,絕對是不會按時完成的。無論對于任何一樣工作,一貫都是火燒眉毛不知急、推三推四,能磨過去則已,實在磨不過去才去行動,而對在規定日期內完不成的工作,從來都是“常有理”,找借口最有一能。對于領導的再三說教、反復批評,總是這次改過自新,下回就退到老樣,尤如失去彈力的彈簧和氣兒不足的皮球一般,一推一動,不給力就癱在原地。這類人的存在,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部門工作效率的提升。對于這類人,建議在布置工作任務時,有意壓縮工作期限,有效地將其潛在能力激發出來,“逼”他們勤快起來。
三類是我行我素之人。這類人對于企業的規章制度、安全條例、技能培訓,從來都是熟視無睹,一味地想怎么著就怎么著,自由散漫地緊湊不起來,干個活兒是一錯再錯,可對師傅的建議還很不愿去采納汲取。特別是對于工作中習慣性的不安全行為,既使領導已屢次指出、同事也多次善意提醒,他們還是會“瀟灑”地一意孤行,待有一日在現場的工作中出事故,才會萌生一番遲到的悔意。這類人是企業生產中不安全隱患的最大制造者,是各項制度推進滲透中的最為不力的執行者。對于這類人,建議加大引導和教育,讓他們在思想上提前轉過彎,觀念上扭個筋,多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。
四類是好人主義之人。在企業的發展中,這類人一般都在較為重要的工作崗位上,少則負責四、五人,多則要管理幾十號、上百人不等,其行為決定著企業某一方面的發展。但有錯不糾、有章不依、責任制不落實卻是他們在工作中的最大特點,所謂的好人應該是實際意義上的不作為者。他們能看到部門存在的問題,但總不能去到位地處理;能發表很多意見,可總是瞻前顧后盡是客觀因素;能談想法,可也總是避重就輕講得不夠深刻,尤其是對于工作中的“硬骨頭”,總是會為了他認為的“顧全大局”而不“得罪”任何人。于是,在表面一片贊揚聲中他成了“好人”,卻使企業的整體利益受到了損害。對于這類人,建議要完善企業的制度體系,加大問責制、審查制、考核制及時兌現的力度,不給他們有機可乘、有空可鉆,讓他們在其位就必須得要做其事、謀其責。
本文:《企業里不應存在的四類人》 由:燃氣、頂管、非開挖工程公司供稿 作者:姜峰
- 發表評論
- 昵稱:
- 評論內容:
- 發表評論